百科知识
分红型保险可靠吗?
现在想要通过保险来理财的人越来越多了,在关注投资收益的同时,很多人也开始留意其中的风险,那么,分红型保险可靠吗?下面,且听本站专家怎么说!
首先,我们要知道分红险是什么意思?所谓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预定假设产生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投保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产品。在中国保监会目前的统计口径中,分红寿险、分红养老险、分红两全险及其他有分红功能的险种都被列入分红险范畴。
其次,购买分红型保险之前,最好在摸清其“底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依据功能,分红险可以分为投资和保障两大类别,依据分红方式,分红险可以分为现金分红和保额分红两大类别。保险业内人士建议,对资金流动性要求高的投资者,宜选择现金分红。而不急于提取红利,注重保障的投资者不妨选择保额分红产品,因为保额分红方式可以增加险企长期资产的投资比例,有可能增加投资收益,并有机会保持稳定的收益率,因此红利金额较为平滑稳定。伴随每年红利分配,保额会随之逐年提高,从长期看能使投资者获得更高额度的保障及收益。
最后,在了解“分红型保险可靠吗”这个问题时,还需要掌握分红型保险的投保策略。
买分红险前要留意
1、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做好收益心理建设。虽然分红险不像有些理财方式,会导致血本无归,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分红险是在传统保险的基础上与保险公司分享分红业务的经营成果,那么收益必然有好有坏,要看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产品策略与资本市场的大环境等因素。
2、看产品介绍时同时看高、中、低档红利演示。一般保险公司会对宣传资料中特别规定分三档演示红利,购买时要本着审慎的原则,不要太理想化。
3、看清分红之外的保障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年龄及未来财务预期,考虑自身保障的真实需求。终身险?两全险?年金?看清楚产品中的关键字眼。
4、看清免责条款。就像买其他实物商品一样,便宜的未必就好。购买保险产品要看清条款,尤其是免责部分,免责越多,保险产品的保障会相应减少,保费也会低。这个还是要看个人的保障需求。
买分红险需避免走入的误区
1、忽视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如果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强,分红险购买者购买的同样金额、同等期限的类似分红险得到的收益就会更高,反之,收益会较低,甚至会没有任何分红收益。因此,购买分红险,经营能力强、业内口碑好的保险公司无疑是首选。
2、只看重短期的分红利润。一般来说,如果购买的是短期分红险,往往很难反映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和运作能力,而期限较长的分红险则不然。因此,购买分红险,应该看重时间性,期限越长,越能体现分红险的投资价值。
3、错拿分红险当储蓄。分红险的本质应注重保障,而不是收益。一般来说,相同期限,相同金额的分红险,收益往往是低于银行储蓄存款的。因此,购买分红险,不是单纯地考虑收益,而是要和保障一起进行考虑。
4、老年人照买不误。老年人适度购买分红险是可以的,但不能太多。毕竟分红险是分红加保障,有了分红,保障相对其他保障型保险自然会相对弱一些。
5、想退保就退保。分红险的退保不同于银行的定期储蓄存款提前支取。银行定存提前支取,仍有活期储蓄存款利息,不损失本金,而分红险则不同,退保后,不但分红险购买者得不到任何的收益,反而本金也将遭受严重损失。
综上所述,要想知道“分红型保险可靠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必须对分红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购买分红险的风险在哪儿,分红险适合哪些人购买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
其他文章
- 申报残保金时提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小于社会平均工资50% 这个有风险吗
- 紧急求助一下:报税的那个电脑开不了机了,在新的电脑里下载了报税软件可以把原来报过的内容带过来吗?如何操作?谢谢
- 增值税申报表的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是不是就是我们的营业收入,不算营业外收入把,
- 股东减资用不用考虑未分配利润?
-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取得的进项税,怎么入账呢,还是进到进项税吗,具体会计科目怎么做呢
- 请问金蝶云星空版 如何按供应商查明细账
- 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总公司可以一起核算所得税吗?
- 一般纳税人清包工可以开3%专票不可以开普票是吗?简易计税的只能开普票是吗?
- 本期如果有在外地预交的税款,增值税申报的时候怎么申报?
- 开办费用要在营业前结转?还是下个月结转
- 计提工会经费计入什么科目呀?问了两个给了两种答案。
- 坏账准备计提的 信用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借贷方向代表增加还是减少
- 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为负数,预收账款为正数,这两个表示什么意思?
- 餐饮行业印花税是怎么核定的,税率是多少?
- 你好!行业协会会员费收入属免税收入吗
-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区别是什么?
- 企业给员工发的过节费,做账怎么处理合适,这个也需要缴税吧
- 建筑类,成本 人工 费用 利润比例分别是多少啊?
- 你们好,请问下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文件怎么下载?在电子税务局网站里
-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如何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