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武汉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2024(活动时间+补贴标准)
《2024年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活动实施方案》将于4月26日开始实施。本次以旧换新补贴可以和国家、省级出台的政策叠加。有换车计划的朋友,赶快来了解下吧。
活动时间
靠前阶段:4月26日至5月15日
第二阶段:5月16日至资金使用完
补贴标准
根据《机动车销售统一**》含税价格发放金额不等的电子消费券。同一购车人限享受一辆汽车的消费补贴。购车人申领消费券先到先得、发完即止。
购置10万元(含)以上但不足20万元的,每辆车可申领2000元消费券
购置20万元(含)以上但不足30万元的,每辆车可申领4000元消费券
购置30万元(含)以上的,每辆车可申领8000元消费券
活动期间若国家、省级出台政策,市级政策可与上级政策叠加。届时将对政策叠加期的补贴标准进行调整,具体叠加方案另行制定。
补贴对象
活动期间在武汉市报废个人名下国三及以下旧乘用车(初始注册登记日期在2011年6月30日前,含当日),或转出个人名下旧乘用车,并在符合条件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新车(不包括营运车辆和二手车)的个人消费者。
注意:
1、旧车须在2024年3月31日前(含)登记在本人名下,以旧车《机动车登记证书》登记日期为准。
2、《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机动车注销证明》《二手车销售统一**》《机动车销售统一**》《机动车行驶证》出具日期须在2024年4月26日后。
3、《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二手车销售统一**》开具地需为武汉市。
4、汽车消费券申领人、旧车所有人、购车人、机动车行驶证所有人须为同一人。
新能源乘用车
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在设计、制造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
补贴方法
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消费券将通过云闪付平台以电子消费券的形式发放,申报小程序将于4月30日正式上线。
1、消费者在武汉市报废或转出个人名下旧车并在符合条件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能源乘用车
2、向活动发券平台提交汽车消费券申报材料
3、发券平台会同市商务局委托的第三方审核通过后,对符合条件的购车人发放平台电子消费券
4、购车人在市内消费并通过发券平台支付时消费券可以直接抵扣消费支出
报废车企业和新车经销商名单可在市商务局官微或云闪付小程序中进行查询。
补贴申领流程
一、购车人申报
消费者转出或报废完旧车,购买新车取得**和行驶证后,在平台中清晰上传:
购车人有效***件
旧车机动车登记证书
车辆转出或报废凭证(转出需上传二手车交易**、报废需提供机动车注销证明和报废车回收证明)
机动车销售统一**
新车车辆行驶证
对系统自动识别提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后提交材料报名申领
二、申报材料审核
后台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审核退回修改后重新提交申请的以最后提交时间为准重新排序。
审核无误的,将结果反馈至发券平台,由平台发放消费券。
提交申报材料的购车人可通过平台查询审核进度和审核结果。
三、消费券发放
平台以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确定消费券发放顺序。
每张消费券面额为500元,单次消费可叠加使用。
消费券不可提现,有效时间为90天,到期未使用将由平台收回。
如果旧车排放标准确实是国三及以下但是首次注册登记日期在6月30日以后的,可通过机动车环保网查询后申请参加活动。
其他文章
- 申报残保金时提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小于社会平均工资50% 这个有风险吗
- 紧急求助一下:报税的那个电脑开不了机了,在新的电脑里下载了报税软件可以把原来报过的内容带过来吗?如何操作?谢谢
- 增值税申报表的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是不是就是我们的营业收入,不算营业外收入把,
- 股东减资用不用考虑未分配利润?
-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取得的进项税,怎么入账呢,还是进到进项税吗,具体会计科目怎么做呢
- 请问金蝶云星空版 如何按供应商查明细账
- 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总公司可以一起核算所得税吗?
- 一般纳税人清包工可以开3%专票不可以开普票是吗?简易计税的只能开普票是吗?
- 本期如果有在外地预交的税款,增值税申报的时候怎么申报?
- 开办费用要在营业前结转?还是下个月结转
- 计提工会经费计入什么科目呀?问了两个给了两种答案。
- 坏账准备计提的 信用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借贷方向代表增加还是减少
- 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为负数,预收账款为正数,这两个表示什么意思?
- 餐饮行业印花税是怎么核定的,税率是多少?
- 你好!行业协会会员费收入属免税收入吗
-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区别是什么?
- 企业给员工发的过节费,做账怎么处理合适,这个也需要缴税吧
- 建筑类,成本 人工 费用 利润比例分别是多少啊?
- 你们好,请问下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文件怎么下载?在电子税务局网站里
-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如何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