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呼吸税之歌(呼吸税是谁提出来的)
什么是呼吸税求大神帮助
在中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感似乎不断下降。北京一位生态学家的言论,最近就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76岁的蒋有绪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1月18日,这位北京专家在广州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发表演讲,阐述城市森林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这个论坛之后,中国公众的词典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呼吸税”。蒋有绪则被视为建议向普通市民征收“呼吸税”的恶人,在网络上换来阵阵骂声。 某网络歌手甚至套用已故歌手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曲调,创造出《呼吸税之歌》,“蒋姓院士名有绪,建言应征呼吸税。人人都是污染源,活着即是犯大罪……” 蒋有绪真的建议对普通市民征收“呼吸税”了吗?这是一桩冤案呢,还是蒋老先生理当承担骂名? 广州的《新快报》是最早报道蒋有绪此次演讲的媒体之一。该报派出记者去采访了上述论坛,并在第二天刊出报道。这篇报道后来被广为转载和引用。 其报道是这样的:昨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呼吁,政府可以考虑对企业甚至排放二氧化碳的市民征收生态税……蒋有绪认为,居民生活在地球上作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似乎混淆了生态税和生态基金的概念,也没有说明是否对蒋有绪本人进行过采访。而根据我这位科学记者的经验,一些国内媒体在报道中不时误解科学家的话语。 于是,我找到了蒋有绪的发言记录——广州日报的大洋网对论坛进行了文字直播。所谓文字直播,是指在会议期间,由专业的速记人员整理与会者的发言记录,并实时刊登在网络上。 根据大洋网的记录,蒋有绪的原话是:“城市森林既然有这么多好的功能,是否可以考虑进一步关于生态税收的问题……每一个市民也在排放碳,我们是不是可以搞10块钱,20块钱的基金,这些钱来进行造林,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税收支持城市森林的维持。” 对于这份发言记录,我也不敢充分信任。毕竟,速记人员往往不熟悉会议内容,加上很多发言者并非“字正腔圆”, 完全可能出现错记和漏记。 无论如何,从《新快报》报道和大洋网的直播中可以发现,蒋有绪并没有讲过什么“呼吸税”。 不幸的是,有网络媒体在转载《新快报》的报道时,干脆将标题篡改为:院士呼吁征“呼吸税”,每人每月20元保生态。 在中国,很多新闻网站或商业网站都会转载其他媒体刊发的新闻。为了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换取高的点击率,这些网站的编辑经常修改标题。 我不得不“佩服”发明出这一税种的网站编辑,因为“呼吸税”这个说法很形象。实际上,在人为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人类呼吸的贡献仅仅是沧海一粟。人类的能源消耗等活动,诸如坐飞机旅行、火力发电,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 因此,“呼吸税”的说法极容易误导公众,并导致群情激愤。的确,如果连呼吸都要交税,老百姓简直没有活路了。显然,这并不是蒋有绪的观点 蒋有绪提到的基金,也并不等于税收。实际上,中国已经有相应的基金: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等联合发起的中国绿色碳基金。 这个成立于2007年7月的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其目的是“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造林以及森林经营保护活动,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搭建一个平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先捐出了3亿元人民币。该基金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强制要求每人每月都交钱。 当然,也有人提出,既然蒋有绪说的是“每人每月20元保生态”,就与税收无异 不过,很多人在阅读新闻时,并不会追究其可信度。而“每人每月20元保生态”云云,很可能是某位网站编辑自作主张加上去的。 我曾尝试采访蒋有绪进行求证,但未能联系上。《科技日报》的记者后来也没有联系到他。蒋有绪所在机构的工作人员则对该报记者表示,广大网友和媒体可能对蒋产生了误解。 从常理推测,蒋有绪恐怕并不是建议每人每月都必须拿出20元,而是鼓励有条件的市民自愿捐一点钱给基金,用于造林绿化,抵消碳排放。毕竟,就算老先生再糊涂,也会知道中国贫富差距极大,一些老百姓甚至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而且,蒋有绪是中国国家气候变化12人智囊团,即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一员。他肯定清楚,中国一些富人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大超过国民的平均排放,而另一些穷人远远低于平均排放,怎么可能向所有国民一视同仁地征收与碳排放有关的税收呢? 当然,蒋有绪如果确实说过每个人都应该交钱的话,他被众人声讨,大概算不上冤枉。但问题是,有多少媒体真实客观地报道了蒋有绪当时的发言呢? 在某种程度上,“呼吸税”风波反映出一些中国媒体从业者对于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新闻报道过程中的草率。一些所谓的评论家也在并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在媒体上“针砭时弊”,痛骂蒋有绪。 更重要的是,“呼吸税”的故事说明,科学家、新闻媒体与公众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中国的气候变化报道,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记得采纳啊
如何看待中科院院士蒋有绪提出征收每人每月20元呼吸税?
中科院院士原话是“可以考虑每个月让市民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
然后是媒体标题说要交“呼吸税”。
再然后就是广大网友的疯狂抨击和嘲讽。
我始终觉得,媒体要为反智主义的盛行负大部分责任。媒体不应该期望咱们老百姓自己在看新闻时理智地分析,所以对每一个字眼儿都要保持谨慎和克制。
好的空气质量是有代价,自17年下半年以来,为了保证北京等城市雾霾减少,河北及周边地区多少村镇不让烧煤,城镇进行天然气改造,不少地方进了采暖期改造还没有完成许多家庭只能冻着。即使农村允许烧煤也是经过处理贵了不少的洁净煤,还有工厂停工。这些地区承受了多少代价?
穷人其基本消费的污染依赖度就较富人高。因此环保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在总收入中是占比高。因此需要一再强调,环保要配套转移支付体制的改革,否则环保和脱贫就是严重对立的。因此应该收这个税,一明示人们环保不是没有代价的,而是对受损群体进行补贴。
媒体的偏颇报道:
首先,这件事情是2008年11月的事情,问题中并未标注具体日期(新闻六要素中的时间缺失)。
其次,对事件的描述有误,该院士提出的是对企业征税,设立空气基金,普通人爱捐捐,不爱捐拉倒。
媒体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瞎写个标题赚热度。
“呼吸税”应不应该交?
呼吸税当然不用交。
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呼吁政府应对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征收生态税,对于一般的市民,则可让他们每个月购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他表示市民作为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这一建议被媒体称为呼吸税。
2014年7月,委内瑞拉的迈克蒂亚机场开设了一个更加特别的税种:呼吸税,每名乘客都要为他们呼吸到的空气缴税20美元。
据委内瑞拉官方的说法,呼吸税主要是为了覆盖机场大楼空调系统的成本,该系统通过臭氧为乘客们提供空气净化服务。委内瑞拉水面和空中交通部表示,迈克蒂亚机场是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首个使用该系统的机场,该系统可以抑制细菌滋生,起到除臭和杀毒效果,从而保护乘客的健康。
不过,由于委内瑞拉国内的经济危机,机票本来就已经非常昂贵,呼吸税的开设无疑更加雪上加霜。机场的这一举动受到该国网友一片冷嘲热讽。
为何要征收“喘气税” [转贴]
如此咄咄怪事,着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虽说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啥奇事都有可能发生,可若说“呼吸税”也有这个可能,笔者可万难相信。所谓“呼吸税”,说穿了就是“喘气税”,喘口气,竟也要收税,这可是亘古难觅的绝顶稀罕事,即使在连粪也要上税的“万税”朝代,也没见到如此奇景。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倒没少听说过“喘气税”,可那多是当笑话来听的,说的人也只是借此发发牢骚、讥讽一番,谁也没把它当真。街谈巷议之际,拿它助助兴,讨大家一乐,活跃一下气氛,确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从这方面讲,“喘气税”确是个难得的绝佳笑料。可这税也着实荒诞不经之极,太招人笑了,这基本上就断绝了它登上大雅之堂的可能,它也就能在茶余饭后充充聊天的谈资罢了。稍微正规一点的场合,它都不可能抛头露面,正式的台面只能讲正话,私下里才好说点邪喀,国人这一点是最谙此道的,其把握的火候也堪称世界之最。可就在冠盖云集、高不可攀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竟有一位学识、智慧本应千万里挑一的科学院院士,口吐出了如此匪夷所思的莲花,实在是难以理解呀。诚然,近来随着国内的风云变幻,科学院院士这些往日国人敬若泰山、仰之弥高的国宝级大师,也渐渐从天上跌到了人间,其水准虽大不如往,可也不至于跌到如此地步啊。在那样一个金碧辉煌的国内盛典,就是弄个小孩子进去,他也不敢如此瞎说啊。我们的蒋院士水平再不济,可神经总没错乱吧,那又怎会喷出“喘气税”如此臭不可闻的粪呢。再退一步,就算蒋院士那天大脑被穿刺了,可主流媒体也总不会脑筋短路吧,又怎能在自己至高无上的版面上登如此惹人喷饭的胡言乱语呢。
显而易见,蒋院士和主流媒体都不会有啥问题,如连这点场面都应付不了,又岂能当上院士及喉舌呢。既然这样,那就是只有一种可能,整个征收“喘气税”建议的背后,绝对大有玄机。
啥玄机呢,联想到近期国内舆论围绕着“65岁退休”及“油价不降”的哗然,便不难看破。具体地说,“喘气税”建议的出台,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在玩一种“一石三鸟”的戏法。此“三鸟”是:
其一,转移视线,减轻压力。或许这段时间,国人围绕着“退休”和“油价”铺天盖地、人声鼎沸的争议,让某些部门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眼见着自己都成众目睽睽的众矢之的了,下一步工作很难再开展了。这才灵机一动,抛出个“喘气税”的砖头,把国人的眼球都吸引过去,光盯着他们明修的栈道了,由此卸掉包袱的他们,才好借机暗渡陈仓。
其二,棉里藏针,暗含警告。国人最近因“退休”、“油价”而掀起的风雨可能有点过了,让一些部门和贵人感到很不舒服,很伤面子,很有必要找个东西警戒国人一二,好让国人明白为民之道。他们找来了一个没有实权的院士,让他甩出了“喘气税”的法宝,看似不具备啥威力,不咋硬,象棉花似的,可一通过主流媒体来展示,可就含有针尖了。以此来警示国人,如再不听话,再在“退休”和“油价”上桀骜不驯、胡搅蛮缠,那可就真的收“喘气税”了。经此一威吓,国人不消停,才怪呢。
其三,埋下伏笔,留有退路。“喘气税”虽然在人类政治的舞台上闻所未闻,并因其能把人大牙笑掉的特性,今后也绝难付诸实施,可在国人这一亩三分地上,还真不排除这个可能。近一年来,随着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国内的日子不太好过,连一向腾云驾雾、高歌猛进的财政收入也不咋增长了。一些机构早已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的生活,这手里的钱一变少了,日子也紧巴上了,他们自然会叫苦不迭。眼下,影响才刚开始,钱少的还不是很多,他们勉强还能过得去。可如再持续下去,他们没法再忍受了,那难免要广开财源了。真到了那一天,收起“喘气税”来,就很正常了。趁着那一刻还没到,先放出点风来,预先给国人提个醒,等到了非收不可的时候,直接收就是了,也省得再费嘴皮子了。
征收“喘气税”的迷底算是给揭开了,那国人还有必要冲着它怒气冲天、火冒三丈吗?喷向它的漫天唾沫,赶紧收回来吧,再对它较劲,可就真中人家的圈套了,那可比“喘气税”更可笑了。其实,面对着“喘气税”,国人最好的应对招式,莫过于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不声不语,任凭别人咋折腾,就是无动于衷,反正由不得自己,索性啥也不管,乖乖认命即是。
呼吸税是谁提出来的?
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呼吁政府考虑征收“呼吸税”,因为居民也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此建议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一片反对声中,网友调侃,“下一步应该呼吁政府,征收放屁税。”征收呼吸税的建议,可谓前无古人,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消息是真是假?”毫无意外,提出该建议的中科院院士蒋有绪遭到广大网友的猛烈炮轰。
网友“张国强”发帖写道:“以前看到美国的一个魔鬼词典上说,空气:穷人们填饱肚子唯一的补品。可这呼吸要收税后,这个词典需要改写了。”这位网友说,如果空气不再免费,我们该怎么办?每个月要交20元,对于家里好几口人的贫困户来说是不轻的负担。“我怎么听不懂这位院士说的话,氧气是国家造的还是大自然的资源?这可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应有的权利,怎么这也要收起税来了?”
拓展资料:
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马克思指出:1.“赋税是政府机关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2.“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19世纪美国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呼吸税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呼吸税之歌、呼吸税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其他文章
- 申报残保金时提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小于社会平均工资50% 这个有风险吗
- 紧急求助一下:报税的那个电脑开不了机了,在新的电脑里下载了报税软件可以把原来报过的内容带过来吗?如何操作?谢谢
- 增值税申报表的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是不是就是我们的营业收入,不算营业外收入把,
- 股东减资用不用考虑未分配利润?
- 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取得的进项税,怎么入账呢,还是进到进项税吗,具体会计科目怎么做呢
- 请问金蝶云星空版 如何按供应商查明细账
- 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总公司可以一起核算所得税吗?
- 一般纳税人清包工可以开3%专票不可以开普票是吗?简易计税的只能开普票是吗?
- 本期如果有在外地预交的税款,增值税申报的时候怎么申报?
- 开办费用要在营业前结转?还是下个月结转
- 计提工会经费计入什么科目呀?问了两个给了两种答案。
- 坏账准备计提的 信用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借贷方向代表增加还是减少
- 资产负债表上应付账款为负数,预收账款为正数,这两个表示什么意思?
- 餐饮行业印花税是怎么核定的,税率是多少?
- 你好!行业协会会员费收入属免税收入吗
-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区别是什么?
- 企业给员工发的过节费,做账怎么处理合适,这个也需要缴税吧
- 建筑类,成本 人工 费用 利润比例分别是多少啊?
- 你们好,请问下一般纳税人资格证明文件怎么下载?在电子税务局网站里
-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是如何确定的?